本文通过田子坊、步高里、建业里三个典型案例,探寻上海特色里弄建筑的创新保护之路


上海品茶网
清晨6点,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已迎来第一批访客。咖啡店主阿Ken正在擦拭"石库门特调"的招牌:"我们把天井改造成庭院座位,砖墙里嵌入了智能温控系统。"这个由老工厂与石库门混搭的艺术区,如今聚集着200多家文创店铺,每年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。管委会负责人透露:"我们要求商户保留原有建筑结构,但鼓励内部创新。"

向西2公里的步高里呈现另一番景象。92岁的王阿婆坐在老虎灶前说:"政府给我们装了抽水马桶,但保留了晒衣竹竿。"这个市级保护建筑通过"微更新"延续着市井烟火气:弄堂口的修鞋摊变成社区博物馆,灶披间改造为共享厨房。最特别的是每季度举办的"弄堂电影节",居民们在天井里重温《马路天使》等上海老电影。

最具示范性的是建业里的改造。站在岳阳路口的观景平台,可以看到完整的"三排联列式"石库门群落。开发方代表介绍:"我们耗时8年完成测绘,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1928年的雕花门头。"如今这里既是高端住宅,也是活态展示区,地下一层的档案室收藏着800多件里弄生活老物件。

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评价:"上海探索出了'分类保护、有机更新'的模式,让历史建筑既不是标本,也不是仿品。"当夕阳西下,田子坊的创意灯光与步高里的煤球炉炊烟同时亮起,这座城市用最上海的方式,解答着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命题。
上海龙凤论坛4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