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道走访上海及苏州、南通、嘉兴等周边城市,历时三个月深入调研,采访52位政府官员、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,全面呈现长三角核心区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挑战。

【首席记者 李思远 上海报道】清晨5:30,从苏州工业园区开出的首班高铁准时抵达上海虹桥站,数以千计的"长三角通勤族"开始新的一天。与此同时,位于南通通州湾的上海外高桥集团产业园区内,来自浦东的工程师正在调试新设备——这是2025年上海与周边城市深度协同的日常缩影。
■ 交通网络编织"1小时生活圈"
长三角铁路公司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与周边城市日均高铁班次达712列,较2020年增长47%。家住昆山花桥、在上海陆家嘴工作的金融分析师张敏告诉记者:"跨城通勤时间比住在上海郊区还节省半小时。"但跨区域公共服务衔接仍存壁垒,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仅68%,给"双城生活"群体带来不便。
上海龙凤419杨浦
■ 产业链重构下的新分工格局
在嘉兴平湖的"沪嘉智能制造产业园",83%的企业与上海存在产业关联。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建军介绍:"我们重点承接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。"2025年上海向周边转移产业项目达412个,但高端要素"虹吸效应"依然明显,周边城市如何避免沦为"睡城"成为新课题。
上海龙凤419体验
■ 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破冰之旅
长三角"一卡通"已覆盖全部241个县级以上城市。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,来自上海青浦的患者可享受同城化医保服务。但教育资源共享仍面临制度障碍,上海某重点中学与南通合作办学项目因政策限制推进缓慢。
爱上海
■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机制
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数据显示,2025年流域内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升至88%。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仍存在标准不统一、执法协同不足等问题,区域性雾霾天气时有发生。
(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,来源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官方渠道)